農家樂宣傳熱線:400-838-9078
爨底下村座落于京西齋堂西北狹谷中部,爨底下村因在明代“爨里安口”(當地人稱爨頭)下方得名。解放前屬宛平縣八區,現屬齋堂鎮所轄。距京90公里,海拔650米,村域面積5.3平方公里,清水河流域,溫帶季風氣候,年平均天氣溫度10.1℃,自然植被非常好,適當養羊,養蜜蜂。
全村現有人口29戶,93人,土地280畝全村院落74個,房屋689間。大部分為清后期所建(少量建于民國時期)的四合院、三合院。依山而建,依勢而就,高低錯落,以村后龍頭為圓心,南北為軸線呈扇面形展于兩側。村上、村下被一條長200米,最高處20米的弧形大墻分開,村前又被一條長170米的弓形墻環繞,使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,三條通道慣穿上下,而更具防洪、防匪之功效。

爨底下是中國A級景區,市級文明單位,市級民俗旅行專業村,2003年被中國建設部、中國文物局評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,區級革命傳統教育基地。著名的專家哲文先生講:爨底下古山村是一顆中國古典建筑瑰寶的明珠,它蘊含著深厚的北方建筑文化內涵,就其歷史,文化藝術價值來說,不但在北京,就是在全國也屬于珍貴之列,公之于世,功莫大焉。
爨底下的四合院與京城四合院相比有相同之處,也有不同等地方。正房多大,廂房多大,門樓開在那邊,中軸線在哪兒,全部靠風水學所規范。它講究左青龍,右白虎,前朱雀,后玄武,其建筑思想相同。在工藝上也講究干磨細擺,磨磚對縫。不同之處是,東西廂房向院中央縮進,降低占地面積,二進院中,內宅與外宅的中軸線上,不建垂花門,而建三間五檁的穿堂屋,以提高土地利用率。穿堂屋東側開二門,大門開在前院東南角。雨水從大門左側地洞排出。
爨底下的四合院的正房、倒座房大部分為四梁八柱,廂房為三梁六柱。墻體四角硬,房頂雙坡硬山清水脊,房脊兩端起蝎子尾,下置花草盤子,板瓦石望板或木望板,房內設土炕、地爐,方磚鋪地,條磚墻裙。門及其窗的窗欞多富于變化:工字錦、燈籠錦、慷慨格、龜背錦、滿天星、一馬三箭、及其斜插欞字等。地基四周全用條石砌成,房兩側墻腿下有迎風蓋板,其石雕花紋繁多而不雷同,有慷慨格、斜方格、水波紋或花卉吉語等。
本頁關鍵詞:爨底下村